1、来自周围的慷慨称赞
有人说我们是"生命驿站",有人说我们是"心灵港湾",有人说我们是"中国生命关怀先行者",有人把我们视为救星,热情举荐"有困难,找万明"。在他们看来,焦头烂额的事,只要交给万明医院就能迎刃而解。服务大厅挂满墙面的锦旗和无数表扬信、感谢信以及网站上30多篇来自真实生活的万明故事,足以证明家属对我们的肯定。
2、来自社会的广泛支持
来自各类大学的众多学生团体和来自各行各业的众多爱心人士,频繁在万明医院提供了志愿服务。其中十多个爱心团体在万明医院挂牌建立了爱心基地。有人捐款,有人捐物,虽然不是很多,但这些爱心行为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专业音乐人刘跃强为万明院歌谱曲,分文不收。助念团无偿为有往生需求的临终患者提供临终助念,随叫随到。北京大学创行社团帮我们制定宣传方略,向政府呼吁相关政策,并广泛招募爱心志愿者。
3、来自媒体的频繁采访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北京青年报、中国医药报、广州日报、当代中国画报、中国民康医学杂志、法制晚报、劳动午报、国医杂志、中国保健营养杂志等新闻媒体先后分文不取地采访过万明医院,使平面和立体媒体不时承载发生在万明医院的感人故事。
4、来自国内的踊跃参观
近几年,宁波、延边、长春、郑州、长沙、贵阳、银川、沈阳、西安、成都、福州、青岛、上海、绥芬河等地都有参观团到访万明医院。也有人以咨询、应聘、做义工等方式到万明医院私下取经。这些足以证明,我们为中国生命关怀事业的普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来自境外的热情关注
有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此仅举三例:2009年9月,以芭芭拉多西博士为团长的美国人民对人民大使项目代表团和以凯伦雅各布斯博士为团长的美国人民对人民作业疗法代表团分别到访万明医院。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下进行了广泛的业务交流。澳大利亚一位船长到万明医院参观后深受感动,回国后汇款1000澳元。2013年11月3日,以佐藤弘夫博士为团长的日本学术振兴会国际研讨代表团到访万明医院。双方面对面跨国界共同探讨了生命关怀的理论与实践。创办人郑吉龙向代表团讲述了万明医院的八年成长历程,代表团高度评价了万明医院的社会价值,并称万明医院的成就将改写中国生命关怀事业的历史。
6、来自政府的充分肯定
2013年9月9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北京市老龄办共同举办了第六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创办人郑吉龙撰写的《浅谈临终老人的心理关怀》一文,获得了本届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并有幸被安排在研讨会上发言。这篇论文通过我们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阐述了走进临终老人心理世界的若干策略,论证了调节临终老人不良情绪的若干方法,指出了个性化心理关怀在老人生命最后历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论文引起了大兴区老龄委马海峰主任的高度重视。马主任带团视察万明医院后,竖起拇指称赞说:你们真了不起,你们做的是功德无量的事啊。随后,大兴区老龄办向我们发放了运营补贴申请表。
2013年9月29日,在大兴区老龄委的极力推荐下,由刘维林副秘书长率领的市人大部分代表到访万明医院。他们对万明医院的企业文化和社会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2013年11月6日,由赵凤山代表率领的全国人大与市人大部分代表到访万明医院。他们对万明医院业已取得的成绩与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调研。